小黑蚊防治

小黑蚊防治

認識小黑蚊

小黑蚊學名為台灣鋏蠓 Forcipomyia (Lasiohelea) taiwana (Shiraki),在分類上屬於雙翅目 (Diptera)、蠓科 (Ceratopogonidae)、鋏蠓屬 (Forcipomyia)、蠛蠓亞屬 (La Lasiohelea)。小黑蚊具有趨光性屬於白天活動性昆蟲,由於體長僅約1.4 mm,大小如已削好的鉛筆心,故當人體被其雌成蟲叮咬時,往往沒有察覺,直至叮咬後引發紅腫及搔癢症狀才驚覺被小黑蚊攻擊,此時雌成蟲已吸飽血餐而去,進而助長小黑蚊之繁殖,故每個人如何避免成為小黑蚊無心的血源提供者,為防治小黑蚊極為重要的課題。另外,在小黑蚊危害極嚴重區 (密度>100隻/1小腿/20分鐘),其雌成蟲常採群體叮咬之策略,如此可避免全部被打死,有利其族群之繁衍,然而此種群體叮咬行為會加遽皮膚搔癢感,引起遊客及當地居民極大的抱怨,甚至對幼童及肌膚過敏者,常因搔癢併發細菌性二次感染,而需要就醫。

臺灣鋏蠓屬完全變態的雙翅目昆蟲,生活史分為卵期、幼蟲期、蛹期及成蟲期四個階段。臺灣鋏蠓為日行性昆蟲,雄蟲不吸血,但雌蟲則需要吸食血液才能獲得足夠養分以繁殖後代。雌蟲在戶外活動,主要棲息於靠近人群活動與竹林、茶園、果園、菜園等等重疊區域,如涼亭、廟宇、屋簷下、孩童遊憩區、社區管理室旁等處。雌蟲一般飛行高度距離地面不超過兩公尺,其活動範圍在孳生場所約50公尺半徑內,但當血源缺乏時,則可能隨風擴散至其他區域。幼蟲階段 (卵期、幼蟲期及蛹期) 均生活在屬於濕潤土壤及滋長藻類的地區。幼蟲為陸生,可分為四個齡期,以藍綠藻、藻類等有機物為食。在28℃幼蟲約16~18天可化蛹。幼蟲在第四齡時,會爬到較乾燥處化蛹。蛹經3~5天之發育即羽化為成蟲。故透過環境管理有效減少青苔區域,為防治小黑蚊極為重要之方法。

吸飽人血的小黑蚊
小黑蚊熟化的卵
剛孵化的小黑蚊幼蟲
化成蛹的小黑蚊
檔案名稱 下載
認識小黑蚊